当前位置:首页 > 消费 > 消费

中小银行业绩高景气受益区位优势

投资者关系(tzxwc.com)讯:
中小银行业绩高景气受益区位优势

尽管受疫情影响,江苏、浙江、成都、重庆的中小银行上半年业绩继续超预期,在上市银行中一路领先。盈利层面的优异表现,持续支撑了江浙、成都、重庆中小银行的收益率和估值,机构偏好优于其他银行。

7月以来,8家上市银行陆续披露2022年半年度业绩报告,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均在20%以上,远超市场预期。

根据上半年业绩报告,利润增速前三名分别是杭州银行、江苏银行(31.2%)和无锡银行(30.3%),利润增速前三名分别是无锡银行(7.8pc)、江苏银行(5.2pc)和苏州银行(4.6pc)。营收增速前三名分别是江阴银行(26.0%)、南京银行(16.3%)、杭州银行(16.3%),营收增速前三名分别是江阴银行(3.7pc)、江苏银行(3.2pc)、苏州银行(3.0pc)。8家上市银行利润增速均在20%以上,超出市场预期,主要得益于银行资产质量扎实,减值压力小;收入增速的分化主要与其他非利息收入和利差基数有关。

从业绩快报披露的信息来看,大部分银行贷款增速较2022年上半年放缓,推测主要受疫情影响。上半年末,随着中国疫情管理的常态化和疫情形势的好转,贷款增速由高到低依次为杭州银行、苏农银行(20.3%,环比下降1.5个百分点)、南京银行(17.7%,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张家港银行(16.8%,环比下降4.8个百分点)、苏州银行(15.5%,环比上升0.4个百分点)、江苏银行(15.5%,环比上升0.4个百分点)

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资产质量稳定向好。二季度不良率基本稳定,部分略有好转;关注率指标呈现分化,推测主要与受疫情影响程度有关。不良改善幅度为苏州银行、江苏银行(环比下降5BP至0.98%)、张家港银行(环比下降4BP至0.9%)、苏农银行(环比下降4BP至0.95%)、杭州银行(环比下降3BP至0.79%)、江阴银行(环比下降1BP至0.98%)和南京银行(环比持平0.0

演出继续保持高度繁荣

在对披露业绩快报的7家银行关键指标进行汇总分析后,民生证券认为,高扩张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年中行情可能已经启动,业绩保持了较高的景气度。

保持业绩的高度景气,主要表现在利润增速高然后向上。截至2022年上半年,7家银行总收入同比增速与上月基本持平,城商行环比小幅上升,农商行环比下降。从个股来看,4家银行实现环比回升,其中江阴银行和江苏银行改善最为明显。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速明显高于上月,其中农商行上升幅度较大,或部分受益于信贷成本下降。从个股来看,杭州银行、江苏银行、无锡银行净利润同比增幅均在30%以上,其中无锡银行、江苏银行增幅较为明显。

信贷投放依然强劲,资产负债表积极扩张,资产负债结构趋于改善,但城商行和农商行差异明显。2022年以来,在基础利率LPR下调的背景下,银行贷款定价趋于下行,监管与引导叠加,银行“以量补价”效果明显。截至2022年上半年,7家银行贷款总额同比增速较上月略有下降,其中农村商业银行下降明显,但城市商业银行实现小幅上升。从个股来看,杭州银行实现环比回升,或部分受益于区域基建投资的强劲。

存款吸收延续一季度高增长态势,或成为缓解净息差收窄压力的重要因素。7家银行中,4家银行存款总额同比增速环比上升,其中苏农银行和杭州银行增幅较大。付息成本方面,上半年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扎实推进。4月份,多家银行下调了定期存款和一年期以上存单的利率。同时,监管鼓励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推动商业银行2022年6月末新吸收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16BP至2.5%。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存款可能实现“量价齐跌”,从而缓解资产定价下行带来的净息差收窄压力。

资产质量优良,拨备覆盖率稳步提升,疫情对资产质量影响有限,不良率持续下降。截至上半年末,7家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较上月下降了3BP,其中江苏银行、苏农银行和张家港银行的改善较为明显。个别银行披露的关注率和逾期率数据略有上升,或主要来自疫情期间消费贷款、信用卡等业务的短期影响。

此外,虽然政策鼓励部分企业和个人延期还本付息,但规模相对有限。据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6月15日,银行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货车司机发放的贷款总额为2.78万亿元。并且随着经济“拐点”信号的不断加强,这部分主体的还款能力也将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总体来看,银行资产质量仍有望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拨备覆盖率稳步上升,有充足的利润空间可以反馈。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7家银行的平均拨备覆盖率延续了上升趋势,其中农商行增幅较前一家更为明显。从个股来看,张家港银行、江阴银行涨幅较大,为利润高增长提供支撑。

从已披露上半年业绩快报的7家银行来看,业绩保持高景气,其中杭州银行、江苏银行、无锡银行利润增速均超过30%,高扩张的城商行、农商行中报可能已经开始;信贷投放依然强劲,存款吸收有望“量价齐升”,缓解净息差收窄压力;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拨备覆盖率稳步提升。

供需两旺推动信贷高速增长。

江浙地区的南京银行、苏农银行、杭州银行三家上市银行业绩报告突出。自7月3日起,江浙地区的南京银行、苏农银行、杭州银行三家城市农商行陆续披露业绩报告,整体表现亮眼。受项目储备充裕、区域经济活力强劲、消费信贷需求回暖等因素影响,三行信贷投放保持较高景气度,资产质量稳定向好,收入和利润增速总体延续一季度优异表现。

收入和利润的增速延续了一季度的强劲增长势头。从营收增速来看,杭州银行和苏农银行上半年营收增速分别为16.3%和6.5%,环比增幅分别为0.54%和0.18%。南京银行一季度收入增速在高基数下放缓,但仍录得16.3%的高水平;利润增长方面,杭州银行和苏农银行利润增速分别为31.5%和21.9%,环比分别增长0.16个百分点和0.51个百分点,南京银行则下降2.27个百分点至20.1%。总体而言,三家银行的业绩延续了第一季度的强劲增长势头。预计他们将主要受益于“信贷火爆”推动资产端“以量补价”。不良贷款压力相对较小,信贷成本总体稳定,对利润增速形成良好支撑。

“供需两旺”推动信贷保持高景气,二季度存款同比增加。从资产端看,信贷供给的“供需两旺”驱动银行扩张表。二季度末,南京银行、杭州银行、苏农银行贷款增速分别为17.6%、22.5%、20.3%,环比增长不一,整体处于高位。其中,信贷占三家银行二季度新增资产的比例分别为94%、41%和90%,贷款余额环比变化分别为0.8%、-0.12%和1.13%;从负债来看,三家上市银行二季度存款均同比增长,反映出其获取核心负债的能力较强。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受益于微观主体在这一阶段储蓄意愿的增强。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多存”的居民比例较一季度上升3.6个百分点,达到58.3%。

资产质量稳定改善,拨备覆盖率保持高位。总体来看,三家银行的资产质量稳定并在改善。南京银行不良率继续在0.9%左右的低位运行,杭州银行和苏农银行不良率分别为0.79%和0.95%,环比下降3BP和4BP分别是。杭州银行问题贷款率环比上升5BP至1.25%,但仍处于历史低位。南京银行和苏农银行的问题贷款率均有明显改善,环比分别下降17BP和59BP。拨备覆盖率处于行业较高水平;其中,南京银行拨备覆盖率为395.2%,环比基本持平,杭州银行和苏农银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581.6%和430.1%,环比分别提高1.51个百分点和10.01个百分点。

4月15日,银监会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提到“鼓励拨备较高的大型银行和其他优质上市银行逐步将实际拨备覆盖率回归合理水平”,杭州银行和南京银行均表示计划将拨备保持在合理水平。预计后续拨备覆盖率总体稳定,必要时期甚至可能出现小幅下降趋势。

光大证券认为,如果是报告行情,建议重点关注优质区域的中小银行。信贷投放“供需两旺”,对业绩释放需求强烈。上半年信贷投放以对公为主,信贷投放能力较强、负债成本相对较高的上市银行有望录得较好表现。对于一些优质的区域性中小银行来说,为了弥补前期快速扩张带来的资本消耗,目前有强烈的业绩释放需求,尤其是可转债已经进入转股期的银行。信贷投放有望保持高景气。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复产加快,预计下半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重点城市群仍将是信贷资源的集中高地,优质地区信贷投放有望保持高景气。整体资产质量可控,信贷成本有望保持稳定,甚至略有下降。在展期的政策安排下,优质银行的资产质量压力相对有限。截至二季度末,南京银行不良率环比持平于0.9%,杭州银行不良率进一步降至0.8%以下,苏农银行不良率下降4BP季度环比。江浙上市银行业绩亮眼,有助于市场形成良性预期。南京银行发布首份业绩报告,收入和利润增速分别高于15%和20%;随后,苏农银行的业绩报告显示,利润增速也保持在20%以上;杭州银行一季度收入和利润增速在高基数的情况下环比增长,利润增速稳定在30%以上,有助于市场对银行板块形成良性预期。

东海证券分析认为,明确行业属性和个体属性,有利于从更高的视角理解区域性银行的基本面运作逻辑。银行业作为一个高度成熟、监管严格的专营行业,同质化程度较高,行业层面存在一定的短期内难以打破的格局和一定的中长期高趋势。同时,在现有银行体系下,行业竞争格局稳定,不同类型银行的基本面差异明显,同类型银行之间存在诸多共性。此外,银行的背景、业务领域、内部因素的差异也导致了同类型银行的个体差异。这些行业属性和个体属性共同决定了单个银行的发展边界和潜力。理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角度理解区域性银行的基本运作逻辑。

区域性银行的基本面具有鲜明的行业属性和个体属性,在衡量时要加强针对性。根据业务区域、行业竞争格局、行业发展趋势、监管形势等外部因素和公司治理、业务模式等内部因素,通过对资产、负债、收入、利差、资产质量、业绩增长等六个基本面维度的详细分析,可以完整还原上市区域性银行的基本面。区域性银行在各个维度指标上表现出较强的板块属性和丰富的个体属性,因此衡量时要有针对性。行业属性主要反映行业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区域性银行很难凭借自身实力突破界限。行业属性反映的区域性银行经营的局限性在计量时可以适当淡化;个体属性主要反映区域银行的公司治理、业务模式等内在因素和区域经济基础。它们是造成区域银行分化的决定性因素,代表了区域银行的发展潜力,因此在衡量时应予以重视。

优质区域性银行的前提是区域经济是基础,内因是关键。区域性银行很难在零售资产、负债、综合经营等方面与全国性银行正面竞争,这种局面靠自身力量很难突破。区域性银行的基本面侧重于区域经济、商业模式、公司治理等内部因素。从整体上看,区域经济在基本面中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长三角地区和东部沿海城市的区域性银行债务指数、资产质量指数和业绩增长指数明显好于其他地区。与全国性银行相比,区域性银行的基本面受内部因素的影响更大。优秀的区域性银行,不仅要有良好的区域经济基础,还要有领先的商业模式、多元化的业务布局和优秀的公司治理。

重点关注公司治理完善、资产质量扎实的长三角区域性银行。经济基础上,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地方区域性银行在资产质量和成长性上有天然优势。从转型潜力来看,长三角制造业发达,当前国家政策对制造业支持力度大,产业转型升级空间广阔。地方区域性银行将充分受益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红利。从公司治理角度看,长三角地区区域性银行股东背景较好,激励机制市场化程度较高。对于房地产板块,由于长三角地区良好的人口基础支撑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性银行面临的风险小于行业整体风险。现阶段,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和经济的稳步复苏,房地产领域的风险和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有望改善,区域性银行的信贷投放有望加快。上述因素将促进区域性银行的基本面恢复。

中小银行受益于区位优势。

尽管受疫情影响,一季度江浙、成都、重庆的中小银行业绩继续超预期,在上市银行中一路领先。2022年一季度,42家上市银行共实现营业收入1.58万亿元,同比增长5.65%,低于2021年7.93%的增速;归母净利润5625.43亿元,同比增长8.62%,增速较2021年有所收窄。从单家银行来看,2022年一季度,15家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均呈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江阴银行、南京银行、常熟银行、浙商银行、厦门银行、齐鲁银行、成都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营业收入增速超过15%;杭州银行、张家港银行、上海农商行、成都银行、平安银行、江苏银行净利润增幅超过25%。总体来看,江苏、浙江、成都、重庆的中小银行增速较为靠前。

盈利层面的优异表现,持续支撑了江浙、成都、重庆中小银行的收益率和估值,机构偏好优于其他银行。截至2022年6月15日,江浙、成渝地区大部分城市农商行和大型银行收益率年内均实现正增长,跑赢银行大部分板块和市场。其中,成都银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常熟银行、江阴银行的增幅超过两位数,宁波银行、成都银行、杭州银行、常熟银行、南京银行的PB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取得领先地位。同时,公募基金重仓数据显示,只有城商行保持超配。截至2022年3月末,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低配比例分别为1.27%、1.92%、0.15%,城商行超配比例为0.04%,连续两个季度实现超配。预计这将主要受到宁波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配置偏好改善的推动。

基础设施、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继续为江苏、浙江、成都和重庆带来发展机会。虽然整体信贷需求疲软,但江浙、成都、重庆的中小银行已经提前受益于信贷投放的增加,表内扩张势头有所增强。截至2022年3月末,上市银行累计贷款余额136.63万亿元,比年初增长4.7%,略高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整体增速;南京银行、成都银行、宁波银行、苏州银行、齐鲁银行、杭州银行、紫金银行、张家港银行、常熟银行、浙商银行等银行贷款较年初增长超过6%。

中国银河认为,在信贷稳定政策的支持下,后续信贷投放改善是大概率事件,预计主要关注点在基建、制造业和小微领域。如下所示:

首先,基建投资有望持续发力,拉动配套信贷增长。基建投资仍是稳经济、稳增长的核心措施之一,有望进一步撬动配套信贷需求。截至5月底,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0万亿元,同比增长6.2%左右;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为8.16%,保持稳定增长。“两会”安排3.6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新建基础设施、老旧公共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截至4月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累计发行1.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0.07%。而且中国的例会要求2022年的专项债券要在8月底前基本用完,支持范围要扩大到新增基建。受专项债券加速发行和使用的影响,基建投资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考虑到政府投资的撬动,支持信贷的需求会扩大。据各省市重大项目计划不完全统计,全年累计投资额已超过11万亿元。除专项债务资金外,其余多来自民间投资和信贷支持,相关政策的出台有望进一步拓展银行在基建领域的信贷投放空间。5月底,国会提出促进消费和有效投资,包括优化审批,启动一批新的水利工程,特别是大型引水灌溉、交通运输、旧住宅区改造、地下共同沟等项目,引导银行提供大规模长期贷款。

根据2021年年报上市银行对公贷款结构,基建相关贷款占比近50%,国有大行具有规模优势。但江浙、成渝地区部分银行此类贷款占比较大,有望持续受益。特别是区域战略地位的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有望带来更多中长期增量信贷需求。截至2021年末,基建相关贷款规模排名靠前的银行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规模分别为7.3万亿元、5.43万亿元、4.94万亿元、4.88万亿元、2.13万亿元和1.18万亿元;相关基建贷款占比最高的银行有杭州银行、弄玉商业银行、成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南京银行,占比分别为63.98%、63.1%、60.72%、59.85%、56.68%、56.46%。

区位优势持续,等待制造业和小微贷款需求回暖。尽管经济疲软,疫情肆虐,但产业升级的趋势不变。近年来,以高端制造业为代表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速,小微企业长期融资缺口依然存在。随着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推进和复产,有望成为修复信贷需求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22年3月末,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1.55%,但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达到29.5%,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31.9%。2021年末最新数据显示,普惠金融贷款同比增长23.2%,三项增速长期高于金融机构整体增速,趋势不变。从需求端看,制造业贷款和小企业贷款的需求指数分别为70.3%和74%。小企业需求好于整体贷款需求,制造业需求远高于基建,后期提升潜力大。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0

您可能还喜欢:

  • 猜您喜欢
q0

热·读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 推荐
rightad2

媒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