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财经

科创企业数量成城市竞争新指标区域竞争进入创新赛道

投资者关系(tzxwc.com)讯:

科技创新板将于2022年7月22日迎来成立三周年三年来,在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创新中,科技创新板上市企业从首批25家扩大到如今的437家,聚集了一批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硬科技企业科技示范和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市场整体生态呈现积极向上的变化过去,城市之间的竞争往往以GDP和人均GDP来衡量现在,科技创新板的上市公司数量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竞争指标

科技企业的数量与经济总量挂钩吗。

目前,科技创新板共有437家企业,285家企业分布在上海,北京,深圳,苏州,杭州,江苏,成都,广州,合肥,东莞十大城市科技创新板企业在区域层面表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一个很自然的联想就是,科技企业的数量和经济总量挂钩吗区域经济发达了有没有可能出现更多的科技型企业

经济性与科技创新板上市企业数量有关,但不是必然的从地区GDP来看,经济总量前十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可以发现,十大城市在经济总量和科技创新板企业数量上大体对应,但也有差异重庆经济排名第五,但科技创新板企业数量不在前列而且直到现在,重庆只有一家企业开完会,经济体量完全与科技创新板中的数字脱钩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科技创新板企业的发展需要资源的支撑,城市的经济体量代表了城市的可利用资源,但可利用资源并不等同于可利用资源有些地区看似经济规模很大,但真正能用于科技创新板企业发展的却很少一个地区能否有效利用资源,直接与城市的各项软指标挂钩,比如创业氛围,普惠的政策环境,营商环境等

这也是为什么成都和重庆地理位置相近,但创新表现却大相径庭的原因成都的经济总量和科技创新板的企业数量都排在第七位,两个排名很和谐,都是因为成都优秀的创新软实力最近几年来,四川深入实施以成都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平台216个,不断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城市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全球排名中,成都位列全球第39位可以说,经济体量决定了可利用资源的规模,但创新软实力决定了利用资源的效率只有规模和效率的双重支撑,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创新发展在我看来,目前成渝地区的创业氛围非常好,未来前景非常广阔

是创新本身和地域因素的结果。

自身因素是一方面,区域溢出效应也不可忽视之所以比较成都和重庆,是因为两地距离近,都是区域核心城市可是,在科技创新板的企业名单上,还有一个令人惊讶的城市,那就是东莞东莞的科技创新板企业数量远超其GDP排名,这就是区域溢出效应的强弱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对外贸易发达,资金雄厚,与国内外投资者沟通便捷靠近深圳,使得东莞能够很好地承接来自深圳的创新型企业对于一些对集聚效应要求不高的企业,东莞更优惠的政府政策弥补了更远的距离东莞的例子说明,区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反哺同样重要在这方面,苏州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靠近上海使苏州能够获得更好的金融和创新资源,加上过去多年经济发展的积累,苏州不仅拥有大量可以调动的资源,而且拥有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创新活力

事实上,之所以强调科技创新板的上市公司数量,是因为科技创新板的上市意味着公司有实力让区域围绕其打造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其引领效应从目前的发展经验来看,往往是当企业的硬技术实力达到一定程度,或者产业集群比较完备的时候,就会孵化出更多的科技型企业,这种效应是相互的以合肥为例,合肥在最初引进企业时,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依托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合肥随后吸引了一批产业链企业,打造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然后依托产业集群优势,合肥继续向其他产业进军,形成良性循环

创新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的共同努力。

关于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数量的讨论引出另一个话题,即各地对科技投入的重视程度地方的科技投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投入规模,二是各方投入比例先看投入规模,毫无疑问,科技创新的产出必须与投入挂钩不能说完全正相关,但一定是多投入多收益从R&D投资规模来看,京沪深仍位居前列,R&D投资占GDP比重超过4%此外,R&D在Xi的投资也很高,超过了上海的4.17%,达到了5.05%

这种现象可能是有原因的2020年,全国企业,政府所属科研机构和高校研发经费支出占比分别为76.6%,14.0%和7.7%是企业RD支出的主力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R&D在科技创新板企业数量多的地区投入比例相对较高但笔者认为,这个比例并不合理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理应获得最大比例的创新投入,但政府和高校的创新投入并不高对于一些处于创新萌芽阶段的领域,政府投资的作用非常大要知道,商业R&D的投资体现了科技的实力一些研究和实验投资并不面向商业应用,距离成果的距离太长,无法取得短期效果在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或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创新动力大多由政府维持此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加大创新投入,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其实高校已经有了创新的动力,所以在利益导向缺失的情况下依然不缺乏创新的热情要充分利用高校在这方面的制度优势,实现创新水平的更高突破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0

您可能还喜欢:

  • 猜您喜欢
q0

热·读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 推荐
rightad2

媒体企业